我国每年因心脏性猝死人数达54万人,为避免和预防病人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第一时间抢救生命,中国红基会在旅加华侨姜宪委先生的推动下,发起了爱必递基金。该基金旨在广泛动员国内外的社会力量,募集资金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等急救医疗设备,广泛开展针对公众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培训活动,在公众场所及社区安置AED,使公众在公共场所发生心脏紧急状况时能及时免费享有体外除颤服务。
公众生命复苏项目(又称:公众心脏除颤项目;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简称PAD项目)指在多数人聚集或心脏病高危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或私人场所安置随时可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广泛培训普通公众心肺复苏术及AED使用技能,使得发生在公共场所的心脏性猝死患者可以最大程度地获得生的希望。
在欧美发达国家,PAD项目已广泛普及和运用。2000年5月20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就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产品向全美人民发表演讲,承诺政府会出资在公共场所安置AED,大力推广公众生命复苏项目。现在美国各州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推广AED的安置和培训应用。我国奥运会和世博会期间,在一些公共场所也曾配置了部分AED设备。2011年,全国政协委员高润霖院士和张澍联合三十多名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提交政协提案,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推进公共场所AED装置及紧急救护培训推广。2012年,国务院〔2012〕25号文件《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长效机制,支持红十字会在易发生意外伤害的教育、公共安全等领域以及交通运输、矿山、建筑、电力等行业中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
现代医学证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由于大多数的心脏骤停事故往往发生在行车途中、工作场所、居家环境等,一般等待专业急救团队到达后再实施急救措施会错过最佳时机。如果现场的第一目击者能够立即实施正确、基本的紧急救护,能够使用到AED,可极大地降低院前死亡率和伤残率。而目前我国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仅有1%,在欧美等PAD项目广泛普及的国家,抢救成功率则能提升至20%-30%。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国的公众生命复苏项目能够得到普及,每年能够多挽救10-15万人的生命。中国红基会爱必递基金为了避免以及预防患者在公共场所突发心脏性猝死,为了能够第一时间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在全国推广公众生命复苏项目,广泛普及AED在中国公共场所及社区的应用。